兩歲半孩子的“猩猩”交流
小虎和晴晴是同一天來“小橡樹”的。第二天,正是個周五,其他孩子都去動物園了,他們倆因為有點感冒留在“家”里。兩人還沒說過話呢,但是,“惟一”的同類就是對方,怎么辦呢?
開始的時候,兩個人遠距離相互觀察,一邊自己玩著一邊偷偷注視對方,就像是動物的警惕性。此時,如果其中一個的動作稍微向旁邊移動一下,另一個馬上會往回退若干步,重新遠距離觀察。最后,由于玩具的魅力,倆人站到了一起,但相互不說話,不對視,而是各玩各的。一段時間后,雙方都醞釀了進一步溝通的情緒,有了交流的欲望,所以幾乎是突然間,兩個人同時抬起頭,對視一下,這需要“小動物”有足夠的勇氣。對視后又慌忙低頭去玩自己的東西,但估計已經(jīng)心不在焉。然后又是第二次抬頭對視,這次對視時貝貝微笑了一下。小虎作為回報,立即給了晴晴一塊玩具零件,但沒有說話,給完后立即低頭游戲,純粹是用動作在掩飾,因為他什么有效性動作都沒做出來。第三次是小虎先抬頭看了晴晴,晴晴立即抬頭回應,還是沒有說話,但兩人對笑了一下。此時完成了交流的全過程。
蒙氏教師的思考:
孩子的心靈真的如小動物一般,純潔、萌動,他們從家里走到幼兒園這個社會上,心靈也慢慢打開了,但是,如何打開?他們首先通過眼神和動作去學習分享玩具和快樂,分享“趣味”和“感動”,然后才是語言的溝通、交流。小虎在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曾宣布自己為“小蝸?!?,我立即明白了他內(nèi)心的“蝸?!鼻榻Y在于“蝸牛隨時背著它的小房子”,他內(nèi)心所盼望的安全感,對家的眷戀;當他逐漸適應幼兒園生活的時候,他宣布自己是小松鼠,已經(jīng)可以離開家但隨時有大尾巴保護自己;現(xiàn)在他“進化”成小雞或小鴨啦,可以一群在一起游戲。是這樣的,自己玩→平行玩→一起玩,就是他們長大和心智發(fā)展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