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兒童最引人注目的語言異常不是他們的句法或詞匯異常,而是語言運用能力的損害。
語言是人類用來表達意思,進行思想交流的工具。語言運用能力是指交談雙方根據語言意圖和語言環(huán)境有效地使用語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包括說和聽兩個方面。作為說話者必須善于吸引聽話音的注意,講話的內容和方式須適應聽者的水平和需要,并根據聽者反饋及聽者的能力隨時調整自己的語言,當發(fā)現對方沒有任何反應時,常加重語氣重復所講的內容以使對方聽清。作為聽者,必須能從直接的和間接的言語中推斷出說話者的意圖,對聽到的信息的明確性做出判斷和估計,并能及時反饋。這樣在說、聽中不斷交流,使談話維持下去。研究發(fā)現,正常兒童即使在咿呀學語階段已表現出注意伙伴并與之交替發(fā)聲。4歲兒童已初步學會了有效交流的基本規(guī)則,即必須使自己的話語適應聽者的水平。當4歲兒童分別向2歲兒童和成人介紹一種新玩具時,其語句的長度、結構和語態(tài)都不相同。對于2歲兒童,話語簡短,告訴的是具體的事,如怎樣玩玩具;對于成人則話語長,結構較復雜,所講的是自己的想法,希望從成人那里得到信息和幫助。
孤獨癥兒童主要表現為語言運用能力的損害,他們不能理解語言情境及其社交用途。在嬰兒期就表現出不注意伙伴的發(fā)聲,不與之交流。在有了語言之后,他們在說話時,眼睛不看著對方,只是自顧自地說話,不管對方聽不聽,也不在意對方回答不回答。即使是高功能的孤獨癥患兒也難以估計對方是否對自己說的話感興趣,能否聽懂自己的話。作為聽者他們不注意別人正在談論的主題,也不顧及周圍的環(huán)境,缺乏相應的理解和應答,有時突然冒出一句與正在交談的話題無關的內容。在交談中,他們不會主動與人交談,不會提出話題和維持話題,給人的感覺,似乎他是在某人面前說話而不是在與某人說話,使語言失去了交流的意義。
有的患兒表現出對語言有充分的機械記憶能力,但似乎不能領會其意思,常常不恰當地把一些語句銜接在一起,加上代同錯用、模仿語言等問題,使其語句顯得支離破碎、毫無意義,令人聽不懂。因此,患兒即使有相當的詞匯量,也不能運用詞匯、語句來與人進行有意義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