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是掌握口語的基本階段。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2歲兒童語言障礙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智力障礙的發(fā)生率。語言障礙不僅嚴重影響兒童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還會對兒童將來的學習、行為等一系列問題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把握兒童語言發(fā)育的最佳時機,成為父母重點關心的一件大事。
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一些開口遲的兒童,但是他們的父母在著急的同時,也給予自己精神上的安慰,“金口難開”等說法也應運而生。
其實,“金口難開”是有限度的。
根據上海市兒童醫(yī)學中心最近完成的《2~3歲兒童詞匯和語法發(fā)展的研究》報告,在對720多名年齡在24~47個月的健康兒童調查顯示:24個月自發(fā)表達的詞匯量少于30個,30個月的男孩結構表達量少于3個、女孩結構表達量少于5個,則為語言發(fā)育遲緩;24個月自發(fā)表達的詞匯量少于50個,30個月男孩結構表達量少于5個、女孩結構表達量少于8個,則被視為語言發(fā)育遲緩可疑對象。
研究報告顯示:在不同的年齡組,雖然女孩的詞匯量均高于男孩,但顯示男女孩詞匯量差別較大的僅在于24~25個月,其他幾個年齡組所顯示出的差異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呈逐漸縮小趨勢。直至34~35個月,男孩所掌握的詞匯量才會略超出女孩。
因此,父母在把握兒童語言發(fā)育的最佳時期時,需注意以下一些要點:
一、模仿并不是語言教育的最佳方法
研究發(fā)現:經常教兒童模仿說話與詞匯量的發(fā)展呈負相關。11~13個月的小兒所獲得的詞語與成人教授所用的詞語相符率高達80%,而到了14個月時,上述符合率下降到38.5%。因此,13個月以后,父母不應單純教兒童模仿說話,而是鼓勵他以交際等其他方式獲得新的詞匯。
根據兒童心理學的理論,兒童在13個月前的“學舌”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語言,而真正的語言教育應建立在他們能夠理解為基礎上。因此,對2歲以上的兒童不宜采用單純模仿的形式進行語言教學。
二、家庭環(huán)境與兒童語言能力發(fā)展有關系
眾所周知,家庭環(huán)境因素對小兒的語言發(fā)育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1、專家分析認為,家中房間數多可能會減少小孩與父母同處一室的機會,減少了小兒無意中聽見父母談話的機會,導致小兒學習語言的機會相應減少。
2、研究發(fā)現,由父母親和祖父母共同照顧的兒童的語言發(fā)育進程得分高于僅由父母親照顧的兒童。
3、多項研究進一步提示,在12~18個月期間,母親花更多時間與小兒共同活動將會使小兒在18個月有較多的詞匯量。
4、調查顯示,在核心家庭中,如果兒童的父親性格內向,則兒童就可能缺少一半的語言刺激。
另外,3歲以下的兒童常出現說話不流利、甚至口吃的現象。專家認為,父母們不必過于擔心。小兒口吃與其掌握的詞匯量呈正相關,由于字、句發(fā)育不同步,或者表達的需求與能力不匹配,以至于2歲后的兒童雖然想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但表達能力跟不上思維發(fā)展的速度。因此該年齡段的語言不流利往往是發(fā)育性的,與詞匯量的增加有關。
三、雙語教育不宜過早進行
專家建議,對于讓小兒學習第二種語言不宜操之過急,應安排在4歲以后。
作為時尚、先進教學的代名詞,現在許多幼兒園就已經把第二外語作為他們招生的“賣點”。但雙語教學對兒童語言發(fā)育的影響目前認識專家們討論的焦點。而兒童醫(yī)學中心的這項課題研究結果顯示:在一個家庭中,如果多種方言并存,那么對小兒的語言發(fā)展將產生負面影響,但并不影響小兒詞匯量的發(fā)展。
四、教小兒學話應掌握的技巧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名詞占總詞匯量的比例下降,從24個月的70.4%逐漸減少至35個月的59.5%,而形容詞和其他詞占總詞匯量的比例則從8%增加到14%,增加非常顯著,這說明兒童掌握語言的規(guī)律是從具體到抽象。
通常情況下,“名詞—動詞”、“動詞—名詞”結構是小兒最早掌握的短語結構,隨后掌握的為“的”、“在”、“介詞—名詞”、“否定詞—動詞”、“名詞—動詞—名詞”,30個月時有90%左右的小兒能掌握這7個結構。根據這些規(guī)律,專家建議教小兒說話應從“這是什么”開始,鼓勵兒童說出所認識的事物,使小兒經歷“聽—理解—模仿—表達”的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教兒童說話時需注意一些技巧,比如語調要夸張、語速宜較慢、發(fā)音須清晰,并及時應答和延伸擴展小兒所表達的語言。當孩子兒童主動提問時,也就表示,他的語言發(fā)育已經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