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生對5歲的兒子明明管教嚴格,生氣時甚至還動過幾次手。明明覺得自己很委屈,因為爸爸不聽他解釋,他剛要說話,就已經被罵了,但他又不敢發(fā)牢騷。所以,漸漸對爸爸有點兒敵意。
后來,明明的爺爺奶奶搬過來一起住。爺爺奶奶十分寵愛明明,明明也開始變得調皮、貪玩。每次劉先生想教訓明明時,明明就往爺爺身后一躲,爺爺立刻“挺身而出”,劉先生一點辦法也沒有。
分析
孩子不喜歡被威脅 “不聽話就不去公園了”,這種論調會讓孩子產生抵觸的情緒。通常情況下,孩子不喜歡家長拿自己喜愛的事物談條件,這和家長不喜歡做不愿做的事情是一樣的。
家長要講誠信 答應孩子的事情就要做到,這對他以后養(yǎng)成良好的處世方式也有很大幫助。既然答應孩子去公園,就不能中途生硬地將此一筆勾銷。獎勵和懲罰不應該相沖突,要分開來看。
尊重孩子 在眾人面前要記得給孩子留面子。家長生氣時,都會執(zhí)拗地想“我就是不信治不了你這勁兒”,結果孩子被打了,問題卻依舊存在。所以家長遇到問題先給自己潑盆冷水,讓自己冷靜下來,事情才能更好地解決。
重結果不重過程 出現(xiàn)問題打一頓,家長似乎解氣了,可是卻弄得孩子莫名其妙。孩子對家長退避三舍不只是因冷戰(zhàn),也有“自我保護”的情緒在其中。要知道,家長解氣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孩子,所以要放下手中的棍棒,另求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