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給孩子提供玩的機會和場所,同時也應給予適當的監(jiān)控和指導,幫助孩子增長見識、修煉性情、鍛煉能力、糾正行為。家長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是幫助孩子在玩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特長和興趣。但家長的角色應該是輔導員和點撥者,而不是孩子的操縱者,自作主張地安排孩子的一切活動,使孩子成為家長意志的繩索牽引下的木偶。
許多家長通過送孩子上各種訓練班培養(yǎng)孩子的特長,鋼琴、古箏、繪畫、書法、舞蹈、武術等,不勝枚舉。有的4~5歲的孩子在夜晚、周末奔忙于四五個學習班之間。有些家長憑著自己的判斷“這個好、那個有用、這個時髦”選擇孩子的愛好,根本沒想到要征求孩子的意見,還認為“反正我是為了孩子好”,覺得問心無愧。有的家長不僅不了解、不尊重孩子的興趣,也不仔細考察孩子的特長和弱點,一個勁兒地按自己的愿望塑造孩子。
其實,家長讓孩子接觸各種藝術項目,嘗試各種運動,學習一些技能并非不可,但其目的必須是為了發(fā)現(xiàn)孩子的天賦與興趣,而不是為了增加孩子的技藝,更不應希望通過這些顯示孩子聰明或家長教子有方。比如,孩子學彈琴,目的在于讓他領略音樂的美,今后多一項可以自娛自樂的愛好,而并不要求他成為演奏家,或一定要求考過幾級。如果孩子不喜歡,或是發(fā)現(xiàn)孩子不擅長,就換一種方式培養(yǎng)孩子的音樂感受力,不必強求孩子接受某種時下流行的方式。幼小的孩子能否掌握專業(yè)技能是次要的,保持孩子對學習的熱愛和興趣才最重要。當孩子滿懷興趣和信心地參加自己擅長的活動時,才會全身心地去領悟其中的奧妙,才能一直保持探索的熱情和學習的恒心,并將這樣快樂的學習心態(tài)遷移到其他領域。如果孩子被強迫做他不感興趣的事,不僅掌握不好所學的技能,還會對學習感到畏懼、厭煩、抵制的心理,并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感到自卑。
實際上,發(fā)現(xiàn)孩子的潛質并不一定要依賴參加培訓班的經驗。敏感的家長在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就能捕捉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在孩子戲耍笑鬧間留意到孩子最專注的時刻。培養(yǎng)孩子的藝術素養(yǎng)也可以發(fā)生在家庭生活的每個瞬間。在牽著孩子的手散步時拄足聆聽別家窗內飄出的樂曲,讓孩子伴隨自己的歌聲舞蹈,欣賞街頭花農籮筐里新鮮蓬勃的花,奔跑在田野里感受風的柔和與陽光的燦爛,從書本走進更遙遠更豐富的美的世界。這些充滿情趣的活動比孩子坐在封閉的課堂上做單調的練習更能給孩子美的熏陶,這樣的時刻對家長來說也要比坐在教室外面的臺階上百無聊賴地等待有價值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