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父母在跟寶寶坐在餐桌前對話的時候,都會有意識地培養(yǎng)寶寶的良好習慣。大多數(shù)的父母都是,一方面教會寶寶正確的就餐禮節(jié),另一方面也命令孩子多吃一些。
父母在教育寶寶吃飯時候,經(jīng)常使用的話就是管理用語。“吃飯”、“飯掉出來了就要擦干凈”、“吃飯不要挑食,每樣都要吃一點”等吃飯用語比較局限。使用這些話只會帶來短答式的對話,阻礙了對孩子智力發(fā)育有幫助的“說明式”對話的展開。
更大的問題是,當寶寶不接受管理用語時,父母們就會發(fā)火,“再吃一點”這樣的好言相勸立刻變成“我說幾次你才能吃啊”、“揍你才能清醒是嗎”的大聲責罵,那么餐桌上的對話就變成了父母與寶寶的勝負較量。
父母的餐桌教育要求寶寶把話題從眼前的事物和吃飯習慣中擺脫出來,聊一些其他的話題,因此最重要的是打開孩子的話匣子。讓寶寶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知道的詞匯來表達,這樣培養(yǎng)思考力和推理能力,就能使“問題孩子”變成“媽媽朋友般的孩子”。
平時態(tài)度消極、慣于看別人眼色的慶秀總逃避一些需要解釋的問題,總是用手勢來表達自己意思的仁秀也是這樣。他們需要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最好的方法就是開放式提問。首先要舍棄“做什么什么”這樣的表達方式。
開放式的語言就是請求孩子們的幫助,用問“怎么辦才好呢”、“你認為應該怎么辦呢”這樣的方式來聽取孩子們的意見。這與“為什么那樣”的勸導式提問不同。
首先就是再短也要把單詞連接起來,使用正確的單詞。如果說“紅色球很大”就要變成“紅色的球比藍色的球大”這樣的方式。如果孩子說“討厭”,那媽媽就以“討厭吃飯”再表述一遍,孩子也重復一遍。
如果想要相互理解對話意思,那么就要逐漸增加單詞的數(shù)量。這個方法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語言運用能力,這對于有效地傳達意思和思考能力的提高都能帶來積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