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犯的各種“錯誤”,父母應(yīng)該認清孩子犯錯誤的原因,進而采取相應(yīng)的策略。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經(jīng)說過:“如果把所有的錯誤都關(guān)在門外的話,真理也要被關(guān)在門外了。”人都是在不斷犯錯誤之后才懂得分辨是非對錯,慢慢成長起來的。一般來說,孩子所犯的“錯誤”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無意識的“錯誤”
解釋:做某件事情本身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由于個性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自己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結(jié)果而導(dǎo)致的失誤。
場景1:紅蘋果是個性格大大咧咧的孩子,總是“闖禍”。媽媽不知教育了她多少回了,但總是當時點頭認錯,下次照犯。上回媽媽買的荔枝很好吃,她想給正在看電視的爺爺吃,在廚房門口就直接給爺爺扔過去了,沒想到正好扔在爺爺?shù)睦匣ㄧR上,老花鏡掉在地上“怦”的一聲摔碎了。類似這樣的事情數(shù)不勝數(shù),媽媽真是拿她沒辦法了。
給媽媽的建議:很多媽媽看到孩子闖禍了,就劈頭蓋臉地說一頓,而不和孩子講清楚原因。而像紅蘋果這樣大大咧咧的孩子,這樣說說極有可能扭頭就忘記了,所以下回接著犯同樣的“錯誤”。其實,媽媽應(yīng)該讓紅蘋果看到自己不小心造成的后果,承認自己的“錯誤”,分析犯錯的原因,她就會從中吸取教訓(xùn),以后也就會少犯此類“錯誤”了。
二、好奇導(dǎo)致的“錯誤”
解釋:因?qū)π迈r事物的好奇而采取一些“破壞”行為或相對“過激”的行為,導(dǎo)致一定的損失。
場景2:豆豆是個好奇心很強的孩子,從小到大,凡是看到?jīng)]見過的東西,她都會表現(xiàn)出很驚喜的樣子。小的時候,豆豆只是過去看一下、摸一下?,F(xiàn)在豆豆長大了,5歲多的她,見到什么稀奇東西就會直接沖上去探個究竟。媽媽很擔心豆豆會傷到自己。
給媽媽的建議:對好奇導(dǎo)致的“錯誤”,比如想弄清新鮮事物的新奇之處,而把玩具等拆壞或者探究某些危險事物等,從本質(zhì)上說這類不屬于錯誤,而是探索世界的起點。
但這種探索有時候會很冒險,可能造成一定的損失或?qū)⒆釉斐梢欢ǖ膫?,這就需要媽媽幫助孩子分析這種行為的利害關(guān)系。如果損失或傷害較小,媽媽不妨鼓勵孩子多犯這樣的“錯誤”,但是一定要告訴孩子以后遇到這種情況要小心。如果進行嚴厲批評,孩子不僅不會為自己的獨特性、創(chuàng)造性而驕傲,反而會覺得自己無能,會自暴自棄。當然,如果孩子的探索行為太冒險,造成的損失或傷害很大,媽媽就一定要馬上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并且非常嚴肅而中肯地告訴孩子錯誤所在、錯誤性質(zhì)和危害,并幫助孩子找出改正的方法。
三、趨利避害導(dǎo)致的“錯誤”
解釋:為了避免爸爸媽媽的批評指責,不得不犯的“錯誤”;或者為了“討好”爸爸媽媽(如想讓爸爸媽媽多陪自己)而犯的“錯誤”。
場景3:性格溫和、一向乖巧的雯雯,自從上了媽媽報的繪畫班就開始撒謊。有好幾次,明明不是自己的畫,媽媽檢查畫時,雯雯就把小朋友的畫當自己的給媽媽看。媽媽對此很是不理解,覺得自己一直教育孩子要誠實、不撒謊,并且自己和丈夫也從來沒有給孩子做這方面的不良示范,孩子之前也一直都很誠實、很聽話,怎么會突然變成這樣呢?
給媽媽的建議:對待孩子為趨利避害而犯的“錯誤”,比如說謊以避免媽媽的批評等,此類問題表面看來雖然在孩子,但究其根源卻在于媽媽,媽媽應(yīng)先反思自己是不是對孩子要求太高、太嚴,是不是過分看重事情的結(jié)果,致使孩子不得不犯“錯誤”。過高要求的后果,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害怕失敗的心理,孩子盡了努力仍得不到父母滿意的回報時,便會犯上述“錯誤”。如果是這樣,媽媽先作自我批評,才能打動孩子的心,引導(dǎo)孩子心悅誠服地改正“錯誤”。
四、盲目模仿導(dǎo)致的“錯誤”
解釋:嬰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被孩子所吸引、模仿,從而導(dǎo)致“錯誤”。
案例:媽媽一回家,就看見客廳地上都是垃圾,亮亮拿著掃把正在掃,可是越掃越亂。媽媽問:“亮亮你又在淘氣,怎么把垃圾都倒在地上了。”亮亮看見媽媽繃著臉,小聲說:“媽媽,我想幫你打掃衛(wèi)生,可是……”
給媽媽的建議:孩子是好心辦了壞事,媽媽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弄得亂七八糟而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不妨再給孩子做個示范,教孩子正確收垃圾的方法,然后讓孩子把地上的垃圾清理干凈。在做家務(wù)的過程中,媽媽可以讓孩子多參與,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孩子樂于參與,多做幾次,孩子就不會幫倒忙了。
總之,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錯誤,都應(yīng)把錯誤轉(zhuǎn)化成最好的教育資源。父母要少一點訓(xùn)罵與指責,使孩子從“錯誤”一步步走向“正確”,在“錯誤”中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