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鹽”,帶我領略食物的變換
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宋朝大文學家蘇軾曾在詩句中說,“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意思是,吃飯時菜里如果不放點鹽,即使山珍海味也如同嚼蠟。可見,“鹽”這玩意兒對食物的作用非同小可。
食鹽調味,能解膩提鮮,祛除腥膻之味,使食物保持原料的本味;鹽水有殺菌、保鮮防腐作用;把鹽撒在食物上可以短期保鮮,用來腌制食物還能防變質。
醫(yī)學“鹽”論
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氯、鈉和鉀是人體電解質主要成分。食鹽能調節(jié)人體內水份均衡的分布,維持細胞內外的滲透壓,參與胃酸的形成,促使消化液的分泌,能增進食欲;同時,還保證胃蛋白酶作用所必需的酸堿度,維持機體內酸堿度的平衡,和體液的正常循環(huán)。
人不吃鹽不行,吃鹽過少也會造成體內的含鈉量過低,發(fā)生食欲不振,四肢無力,暈眩等現(xiàn)象;嚴重時還會出現(xiàn)厭食、惡心、嘔吐、心率加速,脈搏細弱、肌肉痙攣、視力模糊、反射減弱等癥狀。
“鹽”多必失
高鹽飲食帶來高血壓。鹽在某些內分泌素的作用下,能使血管對各種升血壓物質的敏感性增加,引起細小動脈痙攣,使血壓升高,而且還可能使腎細小動脈硬化過程加快。同時鹽能使人體“水化”,就是說鹽對水有某種吸附力,人體內鹽分多了,要求水分也相應地增加,從而使過多的水分滯留在體內,因此引起高血壓。
鹽多招來感冒。很多國內外專家研究認為,不良的飲食習慣與感冒關系密切。過多地進食高鹽餐飲,可導致唾液分泌減少,使口腔黏膜水腫、充血、病毒增多,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最終導致感冒。
重鹽易患胃病。胃黏膜會分泌一層黏液來保護自己,但黏液怕鹽,如果吃得太咸,日積月累,胃黏膜的保護層就沒有了。在此情況下,不顧及脆弱的胃,無限制地攝入酸甜苦辣的食物,長久會引起胃潰瘍、胃炎,甚至胃癌。
嗜鹽易致骨質疏松。鹽中的主要成分——鈉,含量約為40%,可以說是導致人體骨質流失的直接殺手。腎臟每天會將過多的鈉隨尿液排到體外,每排泄1000mg的鈉,同時損耗大約26mg的鈣。所以,人體需要排掉的鈉越多,鈣的消耗也越大,最終必然會影響骨骼的正常生長。
鹽,女性的肌膚殺手。食鹽以鈉離子和氯離子的形式存在于人體血液和體液中,它們在保持人體滲透壓、酸堿平衡和水分平衡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吃鹽多,體內鈉離子增加,就會導致面部皮膚細胞失水,從而造成皮膚老化,面部發(fā)黃,皺紋增加。同時,攝入的鹽多,容易造成肌膚粗糙發(fā)黑,經陽光暴嗮后更明顯。
科學用鹽
1.炒菜時可改用低鈉鹽。低鈉鹽主要是將鹽分內的鈉離子減半而以鉀離子來代替,食鹽中增加了鉀反而具有降血壓、保護血管壁的功能,減少中風和心臟病的危險。
腎臟功能不佳、患有尿毒癥,以及使用保鉀利尿劑的病人,不能吃低鈉鹽。因為低鈉鹽中的鉀含量較高,會積存于患者體內,無法順利排出,很容易造成高血鉀癥以及心律不整、心衰竭的危險。
2.對于習慣重口味的人,為避免因此影響食欲,可在料理時,改用蔥、姜、蒜等的香料來提味,久了自然就可養(yǎng)成少用鹽的習慣。
3.購買調味料(醬)時,如味精、耗油、豆瓣醬等,留意罐外的標示,特別是鈉的含量。盡量少買及食用高鹽分的食物,如醬菜、腌肉、咸魚、臘肉和罐頭食物等。
4.利用蔬菜本身的強烈風味:例如青椒、番茄、洋蔥、香菇等,和味道清淡的食物一起烹煮,提高菜肴的口感,比如番茄炒雞蛋、洋蔥炒五花肉。
特殊人群,“鹽”格要求
嬰幼兒:6個月內的寶寶腎臟功能尚弱,建議這個階段的寶寶還是以母乳為主。6個月后的寶寶開始添加輔食,可適當嘗試一點咸味,但建議輔食不加鹽,以食材的天然味道最好。1個月后可將食鹽量限制在每天1克以下,1歲半以后可逐漸增多,但也不宜超過每天2克。如果夏季出汗較多或腹瀉、嘔吐時,食鹽量可酌情增加。
坐月子的產婦:產婦產后還存在一定的程度的水鈉潴留,她還要靠腎臟運動和出汗來進行排泄。如果產婦吃鹽多,過多地攝入了鈉離子,那么就會加重腎臟負擔,增加水腫。所以產婦應該吃一些味道比較清單的一些湯類和蔬菜,當然,也不是完全“忌鹽”。
病患者: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腎病、胃病、水腫、骨質疏松、肥胖癥以及高血壓病患者,要注意控制鹽的攝入量,以免引發(fā)嚴重的健康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