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遇到自己認為的難事就縮手縮腳,不敢面對了。媽媽們有沒有碰到過寶寶這樣的時候呢?如果有,是不是特別苦悶與感慨?寶貝,為何你會如此缺乏勇氣呢?
媽媽來信
我家寶貝今年 3 歲,最近發(fā)現特別喜歡“不”字當頭,什么都是“媽媽,我不會”“媽媽,你來弄“,尤其是碰到以前沒經歷過的,或者感覺有困難的挑戰(zhàn)時,更是往后縮。
真的好苦惱啊,不知她這樣是不是抗挫力太差的表現?我該怎么做呢?
專家說
孩子一出口就“不”字當頭,遇到困難就退縮的現象,其實并不少見。遇到這樣的情況,確實會讓不少家長感到著急或者氣餒。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接受挑戰(zhàn)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而這,也是孩子今后獨立面對生活必備的品質。
但在我們?yōu)楹⒆拥?ldquo;退縮不前”著急之前,先要思考的是,孩子為什么會有這種表現?因為每個孩子看似不當的行為背后都有需要我們去探究的心理需求或者原因,而只有了解了這背后真正的原因,才能更有的放矢地幫助孩子改善行為、增強心理能量。
“不”字當頭的原因
通常會造成孩子碰到困難就逃避畏縮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包辦過多,對孩子保護過度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對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包辦過多,對生活照顧得過于 “無微不至”,比如兩三歲了還在喂飯,害怕他受傷害而過于局限他的活動等,這樣不但會妨礙孩子自我探索的意識,還易讓他產生一種”“我不行”“我時刻需要別人保護和幫助”的錯誤意識。
2.成功經驗太少,孩子對自己能力的信心不足
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成功的體驗太少,失敗的體驗遠多于成功的體驗,也會讓他因挫敗的經驗積累太多而對自己能力的信心不足,導致遇到困難就想逃避嘗試,以免再次讓自己產生難過的心理體驗。
3.平時對孩子夸獎不當
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很多父母喜歡用“哇,你好棒”“你好聰明”等方式來夸獎孩子,但孩子并不知道自己“棒”在哪里,“聰明”在哪里,只知道我做成了這件事,就會得到“棒”“聰明”這樣的表揚。所以,當孩子下次碰到自己沒有把握的挑戰(zhàn)時,就會為了避免自己“不棒”“不聰明”而逃避嘗試。
給孩子迎接挑戰(zhàn)的勇氣
★ 在安全范圍內,給孩子自己動手操作和探索的機會
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指對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些事的自信程度)是通過一件件小事積累起來的。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盡量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給予他更多的探索機會。不論是研究花壇里的小石子,還是觸摸公園里的大巖石,都是孩子嘗試、探索新事物的表現。而孩子對新事物的探索和好奇心的不斷滿足,也會為他今后接受更大難度的挑戰(zhàn)打下信心的基石。
★ 拆解任務目標,幫孩子積累成功經驗
當孩子面對一項任務,因感到困難而逃避時,不妨試著將這項任務拆解成一項項小目標,細分到能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足夠簡單的操作步驟。如在教孩子自己穿衣時,那我們可以把步驟拆解成:第一步,把腦袋伸進衣領里;第二步把手伸進袖子里;第三步將衣服拉挺直。
把孩子覺得困難的任務拆解成一步步孩子能夠完成的小步驟,他往往更樂于嘗試。而當他順利完成時,他就會獲得成功的愉悅體驗,為他接受下一次更高難度的挑戰(zhàn)增強信心和勇氣。
★ 恰當鼓勵,讓孩子有更明確的努力方向
當孩子行為表現好的時候,我們要多給予描述性的鼓勵,而非空洞的夸贊,這樣能幫助孩子明確自己究竟“好”在哪里。比如,當孩子成功搭了一座城堡時,我們可以說:“寶貝,媽媽看到你為了搭這座城堡,一次次地嘗試不氣餒,你真是一個既堅持又努力的孩子,給你點贊!”我們把孩子值得稱贊的事具體描述出來,同時點到他這次能成功的原因(不氣餒、堅持、努力),這樣,他就明白了,下次碰到類似的情況,我只要堅持、努力就有成功的可能。
魯道夫在《孩子:挑戰(zhàn)》一書中曾說道:”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是一個內心氣餒的孩子。”當我們對孩子的行為感到沮喪、失望或者憤怒時,往往也提示著這是孩子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刻。
讓我們透過孩子行為的表象,對他內心的需求進行解碼,更好地幫助他成為一個充滿勇氣和自信的人。
內容來源:《時尚育兒》雜志
欲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時尚育兒》雜志2018年8月刊